一、案例背景与需求
(一)案例背景
金土社区地处红光街道,东与郫县犀浦镇交界、西至红光镇左支渠、北至工业港边界路、南至徐独路,幅员面积达1.44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达2万余人,包括两个居民安置点和三个商业居住区。辖区内有两所幼儿园和高等院校,一所镇级卫生院,一个卫生站,设置了志愿者办公活动场地、日间照料中心、老年活动中心各一个。共有党总支2个,党支部9个(其中单建社区党支部7个,联建社区党支部1个,联建物业企业党支部1个),正式党员188人,预备党员1人,辖区各类资源丰富。现有志愿者100余人,志愿服务意识与参与积极性较强,但志愿服务的开展仅停留在社区总体层面,极少关注到特殊群体的个别化需求,志愿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也存在明显短板,难以有效发挥群众志愿力量,真正参与社区治理,助推社区建设与发展。
(二)需求分析
第一,需推进精准服务,关注特殊群体。特殊群体作为社区中的少数,是美丽幸福社区建设的“底线”,但由于志愿服务的开展仅停留在社区总体层面,他们的合理诉求有时很难被注意、被回应、被满足。因此,需走访调研,深入了解特殊群体的需求与痛点,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,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,为他们提供更细心、更用心、更舒心的志愿服务,切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。
第二,需建立参与机制,整合志愿力量。社区中现有各种类型的志愿队伍,但队伍之间相对独立与闲散,社区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参与度不高,缺乏互动交流平台。需深入挖掘社区骨干与热心居民,将其吸纳为社区志愿者,不断发展壮大志愿力量;搭建活动阵地与互动平台,加强志愿间的联系,凝聚志愿合力;明确招募、准入、培训、准出、激励等工作流程与内容,建立参与机制,确保志愿服务更高效,推动社区志愿事业健康发展。
二、思路与计划
本案例以地区发展模式为理论指导,秉承“助人自助”的专业理念与指导思想,采取“三定、三建、两促”的工作方法。“三定”即“定人群、定需求、定服务”;“三建”,即“建体系、建阵地、建平台”;“两促”,即“促成长、促持续”。通过专业力量的介入,实现居民自我成长、自我服务,活化本土志愿力量,发挥能人骨干引领作用,用小个体撬动大群体,用部分带动整体,提升社区社会资本,汇聚治理力量解决社区问题,满足社区需求,构建多元互助的社区治理格局,实现社区治理精细化、精准化,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“一百米”。
三、做法与经过
(一)“三定”:定人群、定需求、定服务
针对特殊群体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及时、有效满足的现实情况,本案例以社区困难群体、弱势群体、妇女儿童三类人群为服务对象,充分发动志愿者进行走访调研,形成“需求清单、资源清单、服务清单”。并以“三张清单”为行动依据,联动多元主体,整合社区志愿服务力量,开展以“五义之微光点亮金土”为主题的义诊、义剪、义讲、义托、义课等系列便民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,切实为特殊群体提供更优质、更暖心、更贴心的便利服务,解决实际困难。服务中,金仪社区注重过程目标的实现,鼓励引导能人骨干与微网格员,释放“能人效应”,发挥撬动作用,带动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,进一步充实志愿服务队伍,增强志愿服务行动影响力,纵向延伸社区服务半径,横向扩宽社区治理参与路径。
(二)“三建”:建体系、建阵地、建平台
为进一步规范管理社区志愿者,明确打卡计时、志愿证书、志愿数据可视化等多项规章制度,金土社区以提升志愿管理水平为目的,建立社区志愿者管理体系,涵盖线上招募、精准选陪、上岗服务、评估考核等内容,形成社区志愿者管理手册,确保志愿服务有序、高效推进,实现供需精准对接;为加强志愿者间、志愿者与社区间、志愿者与居民间的紧密联系,有效将志愿服务嵌入微网实格建设。金土社区积极动员微网格长、志愿者、高校等多元力量,遵循“服务阵地在小区,制度文化要上墙”的打造思路,共建设六个服务微阵地,实行“微网格员+志愿者”服务模式,轮流值班,面向辖区居民,察民情、听民意、解民忧,及时高效地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,真正做到问题不出本小区;为充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,实现全民齐参与,案例以微公益创投项目为依托,鼓励支持多元主体,积极申报并执行儿童服务类、助老服务类、环境保护类、空间营造类等微项目,成功搭建起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体化平台。
(三)“两促”:促成长、促持续
志愿者是社区治理中的坚实力量,对志愿者进行增能赋权,保持志愿热情,有利于提升社区整体志愿服务水平。本案例一方面,聚焦“志愿精神理念“与”志愿服务技巧”两大主题,链接整合各方资源,通过针对性的专业培训,对志愿者进行能力建设;组织外出参访,对接优秀社区志愿团队,学习借鉴先进做法与经验,扩展社区治理视野,创新志愿服务模式;开展沙龙活动,运用同辈督导工作技巧,促进志愿者间的互动与自我探索,进行讨论与分享,不断碰撞思维火花,凝聚志愿合力;另一方面,通过“争先创优”表彰大会,对工作突出的志愿者与团队进行激励,探索活化社区志愿力量的工作方法,调动志愿者主观能动性,充分发挥其优势深度参与社区治理,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,实现可持续化发展。
四、成效与反思
(一)活动实施领域得以拓宽。
为提供更精细化、精准化服务,延长志愿服务触角,实现为民服务“零距离”。案例以“三张清单”为依据,立足社区特殊群体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联动社区志愿者,开展具有针性的“五义之微光点亮金土”系列“义+”志愿服务活动12场,服务特殊群体350余人次,有效减轻服务对象经济负担,满足孩子看管、技能提升、科普学习、亲子关系维护等多方面、多元化需求,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受众人群,助推社区志愿服务网全面铺开。
(二)志愿服务能力更加专业
以强化志愿者能力为目的,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,通过
“培训增能+参访赋能+督导提升”的系列增能赋权活动,覆盖志愿者近150人次,全方位、多层次有效加强志愿服务专业水平与能力。同时以8个微公益创投项目为载体,搭建能力提升实践平台,通过项目申报与执行,累计服务居民400余人次,不仅切实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,也使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,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服务技巧,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志愿者的综合素质。
(三)居民参与意识显著提升
本案例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,注重过程目标的实现,聚焦培养居民志愿服务精神,提升社区治理参与意识。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30余场,参与志愿者达100余人次,服务居民近1000人次,有效发挥居民骨干与微网格员的“能人效应”,影响众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,新增志愿者90人,进一步扩大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伍,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鲜活力。
五、经验与启示
(一)构建社区支持网络,创新志愿服务模式
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复杂多变的,作为被引入的外来组织,社工机构较难及时察觉并作出反应。作为扎根社区的居民,对社区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天然“熟悉感”,有着解决社区问题,满足社区福利需求的潜能和本土资源。以增进社区社会资本为目的,立足人际支持这一话题,构建以居民互助为核心的非正式社区支持网络,来实现社区统筹、专业力量规划逐步过渡到居民依靠支持网络独立实施志愿服务,创新志愿模式,进行社区自治。
(二)志愿与治理相结合,促进可持续性发展
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具体体现,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要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,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”。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主阵地,将志愿服务嵌入社区治理之中,应明确三点要求:一是,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;二是,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;三是,注重志愿力量能力建设,从而畅通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路径,成为基层治理的“助推器”,促进“志愿+治理”的可持续性发展,实现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治理共同体。
上一篇 以信用助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